《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特高压、智能电网等技术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特高压、智能电网等被纲要作为重要内容提出。纲要提出,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发展特高压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和产品,攻克大规模供需互动、储能和并网关键技术,推动智能电网等技术的研发应用。
纲要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纲要明确提出,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发展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核电、高铁、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特高压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和产品。
纲要提出,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推动能源应用向清洁、低碳转型。突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瓶颈,开发深海深地等复杂条件下的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技术,开展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综合技术示范。加快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攻克大规模供需互动、储能和并网关键技术。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新产品,加快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技术的研发应用。
纲要还提出,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交通、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领域关键技术大规模应用。 返回
九部委力推“电能替代”工程 配网建设将再受益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环保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6] 1054号)(以下简称《意见》)。
1.为什么推进电能替代?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大量散烧煤、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每年散烧煤消费约7-8亿吨(第一次相对权威的统计),主要用于采暖小锅炉、工业小锅炉(窑炉)、农村生产生活等领域,约占煤炭消费总量20%,远高于欧盟、美国不到5%的水平。大量散烧煤未经洁净处理就直接用于燃烧,致使大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此外,汽车、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靠港船舶使用燃油也是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源头。
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电能替代的电量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无论是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还是超低排放煤电机组集中燃煤对分散燃煤的替代,都将对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做出重要贡献。
稳步推进电能替代,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人们享受更加舒适、便捷、智能的电能服务;有利于部分工业行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此外,电能替代将进一步扩大电力消费,缓解我国部分地区当前面临的电力消纳与系统调峰困难,特别是个别地区的严重“窝电”问题。
2.电能替代主不是取代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印发的《热电联产管理办法》(发改能源[2016]617号)中提出,未来将力争实现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因此,发展电采暖,并不是要取代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这一点需要各地在供热规划中予以重视。
二是生产制造领域,生产制造领域的电能替代需要结合产业特点进行,有条件地区可根据大气污染防治与产业升级需要,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灌溉等。
三是交通运输领域,主要针对各类车辆、靠港船舶、机场桥载设备等,使用电能替代燃油。四是电力供应与消费领域,主要是满足电力系统运行本身的需要,如储能设备可提高系统调峰调频能力,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
“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推进上述四个领域的电能替代,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约1.3亿吨标煤,带动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约1.9%,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约1.5%,促进电能消费比重达到约27%。预计可新增电量消费约4500亿千瓦时,减排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约30、 210、70万吨。
3.电能替代从配网改造、设备投资、项目运行入手
电能替代是一种清洁化的能源消费方式,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给社会公众带来普遍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其成本较高,难以完全通过一般的投资回报方式进行回收,必须有政策支持才能实施。
在配电网建设改造方面,一是将合理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纳入相应配电网企业有效资产,将合理运营成本计入输配电准许成本,科学核定分用户类别、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二是国家“十三五”的配电网改造资金中将拿出一部分用于电能替代配套电网改造,配电网企业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红线外供配电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建立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高效运转的“绿色通道”,按照客户需求做好布点布线、电网接入等服务工作。
在设备投资方面,一是鼓励各地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资金渠道,支持电能替代。二是鼓励电能替代项目单位积极申请企业债、低息贷款,采用PPP模式,解决融资问题。
在项目运行方面,一是扩大峰谷电价价差,合理设定低谷时段,降低低谷用电成本。今后,还将结合电改进程,推动建立发输供峰谷分时电价机制。这些措施对利用低谷电进行蓄能供热的项目具有实质意义。二是鼓励电能替代企业与风电等各类发电企业开展双边协商或集中竞价的直接交易。通过直接交易,电能替代项目可以按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进行购电。三是创新辅助服务机制,电、热生产企业和用户投资建设蓄热式电锅炉,提供调峰服务的,将获得合理补偿收益。
4.职责分工,协力推进电能替代
在项目运行方面,一是扩大峰谷电价价差,合理设定低谷时段,降低低谷用电成本。今后,还将结合电改进程,推动建立发输供峰谷分时电价机制。这些措施对利用低谷电进行蓄能供热的项目具有实质意义。二是鼓励电能替代企业与风电等各类发电企业开展双边协商或集中竞价的直接交易。通过直接交易,电能替代项目可以按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进行购电。三是创新辅助服务机制,电、热生产企业和用户投资建设蓄热式电锅炉,提供调峰服务的,将获得合理补偿收益。
电能替代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落实。为保障电能替代工作落实,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制定分地区、分领域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
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要配合做好电力市场建设、直接交易、辅助服务机制等工作,支持电能替代发展。地方政府要摸清潜力,找准定位,做好组织,协调困难,按照《意见》要求,制定适合本省(区、市)的电能替代方案,并推动实施。
电网企业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及时做好电能替代项目配套电网建设改造与电网接入等工作。电能替代项目单位要积极主动推进项目,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建设。电能替代设备生产企业要加强研发,不断降低设备成本。 返回
新能源需思减速换挡
我国新能源狂飙突进之势不减。
今年一季度,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533万千瓦,较此前两年同期的470万千瓦、456万千瓦,仍呈加速之势。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风电并网容量达到1.34亿千瓦,同比增长33%。光伏发电的增势更加明显,一季度新增装机容量714万千瓦,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04万千瓦。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31万千瓦,同比增加52%。
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装机增长上可谓“风光无限”。风电装机从4200万千瓦增长到1.29亿千瓦,远超1亿千瓦的规划目标,年均增长17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装机从89万千瓦到4318万千瓦,尽管规划目标一再大幅上调至3500万千瓦,最后还是被大幅突破,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装机增长上可谓“风光无限”。风电装机从4200万千瓦增长到1.29亿千瓦,远超1亿千瓦的规划目标,年均增长17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装机从89万千瓦到4318万千瓦,尽管规划目标一再大幅上调至3500万千瓦,最后还是被大幅突破,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进入“十三五”后,由于现实情况的变化,也需要重新考量新能源发展速度。首先是电力过剩问题。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电力过剩”的表述即已开始见诸报端,不过得到的认可并不高,业内更多采用“电力供应宽松”一类的表述。当前,电力过剩的担忧蔓延,快速形成了业界共识。去年2015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969小时,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火电利用小时数4329小时,降至1969年以来最低,有专家预计今年还将继续下探至3800~4000小时。
投资需谨慎。经济进入新常态,电力消费增速放缓,去年全国电力消费量仅有区区0.5%的增长,今年一季度也只有3.2%,剔除闰月因素则只有2.1%。在电力过剩风险明显的情况下,超过需求的增长速度只能进一步加剧过剩,伴着无效投资导致的巨大浪费。
其次是“三弃”问题。“十二五”期间,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迅速扩张,弃水、弃风、弃光问题愈演愈烈。2015年,全国全年弃风电量33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13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多数地区光伏发电运行情况良好,但西北部分地区弃光较为严重,甘肃、新疆弃光率分别达31%、26%。
年内弃风弃光形势更加严峻。今年一季度,全国弃风电量19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5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26%,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全国弃光限电约19亿千瓦时,主要发生在甘肃、新疆和宁夏,弃光率分别达到39%、52%和20%。据业内预测,今年“三弃”电量将达到800亿千瓦时。
或许别有蹊径。如果能将800亿千瓦时“三弃”电量全部利用,按照去年电力消费基数,即可提高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约1.5个百分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衡量标准在于终端真实利用,而非投资额、装机量,“晒太阳工程”并无实际意义。
当前,国内已着手采取刹车措施,煤电首当其冲成为去产能对象,水电也进入了自觉的减速换挡状态。新能源方面亦出现一些新变化,比如弃风严重地区暂不安排新增项目建设规模、拟建立光伏补贴逐步下调机制等,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但新能源配额制的出台,要求各发电企业2020年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全部发电量的9%以上,则可能引发新能源新一轮扩张。配额要求越高,其引发的扩张则可能越剧烈。
完成配额包括购买、新建两种途径。去年,全国发电量5.6万亿千瓦时,同比略有下降。其中风电1863亿千瓦时、光伏发电392亿千瓦时,合计占比仅约4%,即使加上弃风弃光电量也不足5%。购买显然难以完成配额目标,更多需要依赖新建项目。
完成配额包括购买、新建两种途径。去年,全国发电量5.6万亿千瓦时,同比略有下降。其中风电1863亿千瓦时、光伏发电392亿千瓦时,合计占比仅约4%,即使加上弃风弃光电量也不足5%。购买显然难以完成配额目标,更多需要依赖新建项目。
如果如此,则风电、光伏发电分别年均增长2000万千瓦以上,在“十二五”高速发展基础上再加大油门。对此,必须深思熟虑。电力过剩风险加剧背景下,新能源装机规模扩张不能再“风光无限”,或许也应考虑适当松松油门、踩踩刹车。各项政策措施也应协调、配套,不能这边厢踩刹车、那边厢踩油门。 返回
易事特荣膺2015年度“广东省政府质量奖”
近日,广东省质量大会在广州市隆重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亲自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出席会议并对广东质量工作提出要求,省长朱小丹出席会议并对建设质量强省工作作出部署。省委秘书长邹铭、副省长何忠友、副省长袁宝成、省法院院长龚稼立、省检察院院长郑红、东莞市市长梁维东、副市长杨晓棠以及省内其它地级市主要负责人等逾千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胡春华书记、支树平局长为广州市、东莞市颁发了“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牌匾,袁宝成副省长宣读了广东省政府《关于表彰2015年度广东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的通报》,并为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获奖企业颁发“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奖牌、奖状。
胡春华书记指出,广东省要扎实推进质量强省战略,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广东速度向广东质量转变、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广东产品向广东品牌转变。支树平局长勉励广东企业在推动质量发展方面当好表率,在运用质量技术基础服务转型升级方面创造经验,在推动质量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在打造质量文化方面引领风气,使广东成为全国质量工作的排头兵、先行地和试验区。朱小丹省长要求广东企业要突出抓产品、服务、工程、环境等重点领域的质量提升,紧紧依靠企业从源头上提高质量水平,大力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夯实质量技术基础。
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是广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奖项授予质量管理成效显著,产品、服务、工程、环保质量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企业或组织。2015年,易事特凭借过硬的品质、卓越的质量管理、质量创新,经过评委会层层筛选、严格评审,从众多家申报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获此殊荣的9家企业之一。
近年来,易事特把提升产品质量作为集团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质量铸就品牌,品牌成就卓越”为质量战略,以“产品零缺陷,客户零抱怨”为最高目标、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智慧能源精品”为执行方针,不断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持续完善质量管理,切实保证了易事特产品性能稳定、品质卓越,深受全球客户的青睐和好评。
为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易事特从2008开始就导入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行“产品质量零缺陷”制度,狠抓“四不”标准(即不接受不良、不投入不良、不制造不良、不销售不良),同时建立和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推行精细化生产和卓越管理;不惜重金引进全球最先进的SMT & AI生产线、欧洲自动化数控加工中心、EMC实验室、防孤岛试验检测装置等先进设备,聘请一批专业化的质量管理团队,并引入第三方产品认证,以此确保产品品质。
对于易事特获此殊荣,董事长何思模教授表示,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易事特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深化质量管理改革,以提升产品质量作为切入点,以申报国家质量奖为突破口,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坚决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为全球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能源互联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返回
〖电源科技奖〗【项目类二等奖】高可靠性大功率航天器电源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完成单位: 1. 北京卫星制造厂
2. 北京交通大学
3. 华南理工大学
完成人:李虹、雷卫军、张波、陈永刚、丘东元、张国帅、郑岩、郑琼林、肖文勋、张桂东
项目介绍:
高可靠性大功率航天器电源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属于电力电子研究领域。所研究的高可靠性大功率航天器电源可广泛应用于卫星、飞船、空间站等航天器,可为航天器的地面和空间试验提供供电保障。由于航天器只能由太阳电池板和储能设备供电,工作环境极为特殊,并在可靠性方面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因此为其供电的航天器电源必须经过特殊的设计和考虑。
受大功率器件选型的限制,我国航天用大功率航天器电源在可靠性、稳定性、低纹波、高效率、轻量化等方面受国外制约,自主研发的大功率航天器电源还无法满足航天器供电的严苛要求,迫切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和攻关。
本项目经过多年的研究攻关,完成了高可靠性大功率航天器电源系统的研制。在高可靠性大功率航天器电源设计、大占空比磁隔离驱动电路设计、开关电源装置输出滤波电路设计、多模块并联电源装置及其协同控制模块、降低开关损耗方法及装置、基于米勒平台的尖峰抑制技术、适用于大功率航天器电源集成电路的低压大电流电源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在高可靠性大功率航天器电源的顺序分流调节模块非线性建模与稳定性分析方面取得了理论性突破。
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高可靠性大功率航天器电源的发展,有利于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可靠性大功率航天器电源,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各类型卫星系统得到应用,经运行表明,总体水平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了当前国内外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从而使我国大功率航天器电源的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申请专利8项,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5篇,EI、ISTP收录论文7篇。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