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8日举行发布会,介绍一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会上,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介绍了五大工程相关进展情况。黄利斌表示,目前,《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第一个工程是智能制造工程,有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2015年确定了46个试点示范项目,2016年还将遴选60个以上的试点示范项目,形成若干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二是与国标委联合制定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三是建立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合作机制。四是与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专项,支持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实验验证以及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模式应用。
第二个工程是工业强基工程,也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2013年到2015年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体系化推进“一个中心、三个关键环节”的建设。二是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一条龙应用计划,完善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个工程是绿色制造工程,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包括组织推进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修订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品目录,组织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及“能效之星”产品评价。二是公布了首批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单位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试点企业单位,发布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通则、标识等国家标准。近期,将会同财政部选择部分城市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
第四个工程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论证通过了国家动力电池创业中心建设方案,正在筹建国家动力电池产业联盟,还将在增材制造、机器人、石墨烯等领域开展研究。
第五个工程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通过专项建设基金、中央预算内资金等方式,支持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一批试验工程及产业化项目,推动示范应用,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相关产业。 返回
“十三五”光伏推动10方面工程:涉及水光互补集中区、新能源微电网等
“‘十三五’时期,中国每年将新增1500万千瓦到20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继续保持全球最强劲增长。”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近日在第九届亚洲太阳能论坛上的表述,无疑为行业发展吃下“定心丸”。
“十二五”以来,光伏发电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一大亮点。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未来5年我国光伏行业将获多重政策支持,迎来高速增长期。
2020年装机容量有望达1.6亿千瓦
“十三五”时期,太阳能发电产业规模有望得到大幅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规模发展指标,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6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700亿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太阳能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集热面积保有量达到8亿平方米。
与规模相比,电源结构也值得重视。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约7%,在新增电力装机结构中的比重约15%,在全国总发电量结构中的比重约2.5%。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于太阳能发电技术创新也提出了明确指标,比如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业化转换效率分别达到23%以上、20%以上和20%左右。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介绍,“十三五”我国将从四个方面布局太阳能发电产业:
——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具备场址、资源、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等建设条件的地区,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全面开发建设。
——有序开展光伏电站建设。重点在资源条件好的西部地区,具备大规模接入和本地消纳能力的地区,结合外送通道规划,有序建设光伏电站基地,确保光伏电力消纳。
——积极推动太阳能热电站建设。重点在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部太阳能资源条件好,未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积极推进一批太阳能热电站示范项目,打造若干个百万千瓦级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基地。
——推动太阳能热利用。2020年,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形成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形成以民用热水、供暖制冷、大型区域供热、工农业热力等为主的市场布局。
产业发展获多重政策支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完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扶持政策。
梁志鹏介绍,“十三五”时期,要持续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体系,快速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化利用规模和水平。因地制宜地促进光伏多元化应用;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结合送出通道,推进大型光伏基地建设;综合土地和电力市场应用条件,积极打造光伏发电综合利用、电价改革等示范基地。
他表示,同时,要依据太阳能资源分布、气候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能源需求等情况,以及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化前景等因素,因地制宜,加快新型利用方式的产业化和多元化进程,培育新的增长点。此外,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示范推广,促进太阳能热发电产业成熟。此外,进一步规范太阳能热利用市场和服务体系。
推动10方面重点工程
一是重点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以及青海、西藏、海南等全国重点生态保护区及一带一路等重点地区新增光伏发电装机。
二是重点在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及现代农业发达的地区,规划水光互补集中区。
三是在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好,具备大规模接入和本地消纳条件的地区,重点打造以本地消纳为主、引领光伏技术进步的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
四是适度增加外送型光伏发电建设规模。
五是在已启动大同先进技术示范基地基础上,今年在包头、济宁、阳泉、江苏、山西南部采取包含电价的竞争方式推进一批先进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全面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
六是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和新能源发展情况,选择合理区域建设新能源微电网工程。
七是选择部分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好、能源转型需求强的县域(或城镇),推动太阳能的规模化开发和风电、地热能集中供热等分布式能源的本地利用。
八是在2016-2017年的示范阶段,开发建设一批5万千瓦及以上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到2018-2020年逐步实现太阳能热发电规模化发展。
九是在太阳能年利用小时数1000小时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中全面开展光伏扶贫工程。
十是继续推广家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热水工程,全面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工程项目水平。 返回
国家两部委发布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战略方向规划目标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下称《计划》),并同时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下称《路线图》)。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列举了包括“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等15项重点任务。而《路线图》则明确了上述15项重点任务的具体战略方向、创新目标及创新行动。以下为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路线图、战略方向、创新目标及创新行动具体内容。
(一)战略方向
1.能源互联网架构设计。重点在能源互联网全局顶层规划、功能结构设计、多能协同规划、面向多能流的能源交换与路由等方面开展研发和攻关。
2.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重点在能量信息化与信息物理融合、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等方面开展研发和攻关。
3.能源互联网衍生应用。重点在能源大数据、能量虚拟化、储能及电动汽车应用与管理、需求侧响应以及能源交易服务平台、智慧能源管理与监管支撑平台等方面开展研发和攻关。
(二)创新目标
1.2020 年目标。初步建立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体系,能源互联网基础架构、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及能源互联网相关应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示范应用。部分能源互联网核心装备取得突破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建立智慧能源管理与监管技术支撑平台。初步建立开放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检测、认证和评估体系。
2.2030 年目标。建成完善的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系列化、标准化能源互联网核心技术装备,核心设备和发展模式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完善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检测、认证和评估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互联网支撑系统和行业服务体系。
3.2050 年展望。全面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引领世界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建成基础开放、共享协同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
(三)创新行动
1.能源互联网生产消费智能化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产,以及多能源智能协同生产技术。研究智能用能终端、智能监测与调控等能源智能消费技术。研究综合能源和智能建筑集成技术,将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天然气网、建筑节能等相结合实现冷、热、电三大能源系统的整合优化运行。
2.多能流能源交换与路由技术。研究灵活高效、标准化的能源互联网网络拓扑结构。研究能源路由器、能源交换机、能量网卡等关键设备。研究适用于能源互联网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超导材料等基础技术。研究多能流能源交换与路由机制与方法,建立标准化的能源交换机与路由器系统架构与功能指标。研究多能耦合的能源互联网运行及控制可靠性技术,确保能源互联网的高可靠性运行。
3.能量信息化与信息物理融合技术。研究能量信息数字化处理的理论架构和方法。研究信息-能量耦合的统一建模与安全分析技术。研究系统结构优化、多元信息物理能源系统的网络协同控制等信息物理能源系统融合技术。研究开放的信息物理能源融合技术接口标准。研究利用能量信息化与网络化管控盘活碎片化存量灵活性能源资源技术。
4.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面向能源互联网的新型海量信息采集技术体系架构与高效传输处理核心技术。研究支撑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和负荷计量、监测等功能的各类新型传感器件。研究信息物理系统数据、终端客户信息、物理网络数据等能源互联网海量信息技术处理与融合技术。研究能源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
5.能源大数据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能源互联网用户大数据、设备大数据、运行大数据、交易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各类大数据集成技术。研究多源数据集成融合与价值挖掘关键技术。研究能源大数据在引导政府决策、提升企业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以及创新能源产业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支撑技术。
6.能源虚拟化技术。研究虚拟电厂、分布式能源预测、区域多能源系统综合优化控制及复杂系统分布式优化技术,研究能源虚拟化技术参与多能源系统的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碳交易市场等支撑技术。在能源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分布式能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展能源虚拟化技术参与市场交易试点工作。
7.能源互联网储能应用与管理技术。研发能源互联网各类应用场景下的支持即插即用、灵活交易的分布式储能设备和电动汽车应用技术。研发支撑电、冷、热、气、氢、储等多种能源形态灵活转化、高效存储、智能协同的核心装备。研发支撑储能设备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接入、梯次化利用与网络化管理关键技术。
8.需求侧响应互动技术。研究基于智能用能的需求侧响应互动技术。研究基于用户行为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手段进行需求响应建模技术。研究需求响应资源辨识与量化,需求响应计量,需求响应参与辅助服务结算等关键技术。研究需求响应参与系统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支撑技术。
9.能源交易服务平台技术。研究满足能源互联网各类功能的市场交易平台技术。研究能源结构生态化、产能用能一体化、资源配置高效化的全新市场架构设计技术。研发基于身份识别的自动交易和实时结算技术体系。研究基于能源互联网的金融服务技术。开发服务于能源生产、传输、储存和消费等全寿命周期的能源互联网金融产品与融资工具。研究能源自由交易情景下能源系统安全保障技术。
10.智慧能源管理监管平台技术。研究基于能源大数据,支撑能源规划、改革和决策的智慧能源精准管理技术;研究基于能源互联网,覆盖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和国际合作等全领域,且和智慧能源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能源监管技术。 返回
科华恒盛成功中标普天微网储能项目
日前,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微网储能系统再获新突破,成功中标普天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微网储能项目。
据悉,深圳公交集团福田枢纽站,是普天运营的充电站。随着城市绿色公交的快速发展,如何对车辆进行快速高效地充电成为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前提,然而集中快速的充电行为会对电网负荷和功率造成强烈的冲击。
科华恒盛深入理解普天充电站面临的问题和核心诉求,为其提供一套创新的光伏储能微网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将在现有充电站的基础上增加光伏发电、储能系统进行电网智能互动,实现绿色电源供应补充,同时通过削峰填谷的方式,为新能源电动公交大巴提供高效电能。
该项目采用集装箱式创新设计,高可靠集成电流器、电池组、离并网控制柜等设备设施,防护等级高,可实现削峰填谷,能够并离网切换,同时可为用户指定的办公设备及备用充电桩提供后备电源供电保障。 返回
〖电源科技奖〗【项目类二等奖】3000W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电源
完成单位: 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于吉永、黄昌宾、钟大兴、孙用刚、张俊生、李伟平、刘祖贵
项目介绍:
《3000W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电源》项目应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需求定制,为了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由中国长城计
该电源型号为CDM3000,输出+12V,250A;+5VSB,3A,额定功率3000W。
技术特点有:
1,高转换效率
CDM3000在20%,50%,100%负载条件下,效率测试分别为91.7%,94.51%,93.08%,达到80PLUS铂金牌能效标准,在同类规格电源中转换效率最高。
2,高功率因素(PF值)
CDM3000该电源的功率因数在20%负载时可达0.96以上,在50%~100%负载时可达0.992以上。
3,低浪涌电流<20A
通过自主的专利技术,该电源冷热机开机时的浪涌电流均小于20A,远低于行业最大40A浪涌电流技术要求。彻底解决了常规服务器电源浪涌电流过大,在客户系统启动瞬间电流应力大及电力配置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可避免客户系统在热机状态下开机时,因浪涌电流过大造成整个系统空开跳闸的危险。
4,可并机使用同时启机
双电源并联满载启机成功性能指标为长城独有,竞争对手均无法实现此项特殊功能,该技术既能满足工作时OCP为额定值的110%~130%的要求,又能满足开机瞬间能承受2倍系统额定功率的需求.同样使用了自由专利技术。<20A
5,使用I2C/PMBus数据通讯<20A
该项目基于I2C/PMBusV1.2数据通讯协议,实现了服务器电源由单纯的功率转换部件升级为智能化状态管理的重要部件,也是开关电源智能化发展中的一个技术进步。
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3000W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电源,并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电源自动校准装置及其校准方法》发明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201210137675.1)。
总结:
3000W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电源的诞生,填补了国内超级计算机电源领域的空白,打破了我国超级计算机电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产品在与国际竞争对手、业内龙头美国凌骥电子的同型号产品的对比测试中,在转换效率、功率因数、均流精度、可靠性、浪涌电流等电源核心参数上全面领先于对手,获得了“天河二号”项目的高度认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应用了桥式整流、防浪涌电力装置、风扇温控、冗余电源满负荷启机等多个企业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返回
|